写给今天的柬埔寨:人均GDP3000美元时中国人在干什么?

孙·索万纳瑞(Sovannarith Sun)近日,FT中文网专栏作家王英良发表了文章“中国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的历史对柬埔寨的现实启示”。文章描述了2008年前后,中国人均GDP达到3468美元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看了该文深有感触。确实,笔者也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彼时,中国家电和汽车下乡、多城市开始建造城市地铁、房价持续上涨、外贸加工区域持续扩张、旅游业快速升温,一起构成了那个“刚富起来”的中国社会图景。人均GDP3000美元,这不仅是国民收入跃升的标志,更是消费行为、城市结构与产业格局同步裂变的开端。

请注意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曲线仰角的变化

数据提供: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2024年,柬埔寨的人均GDP已经站上了2713美元的高位,已经步入与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相似的历史关口。作为一位身处柬埔寨的产业与经济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我想借“中国人均GDP3000美元时在干什么”这一问题,来比对一下柬埔寨的今天与未来前景。

一、那一年,中国人开始了“买买买”

2008年的中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一出,电视、洗衣机、空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人们第一次觉得,消费不再是“生存型”,而是“改善型”“享受型”。城乡市场的家电、摩托车销量暴涨,民众的生活水平肉眼可见地提升。

今天的金边,恰如中国十五年前的众多区县级城市。永旺超市人头攒动、手机店和咖啡馆遍地开花、夜市与购物中心共存,居民消费已经普遍从功能型转向悦己型。手机早已人手一部,摩托车也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标配,空调电视进入中产家庭,甚至连电动汽车和海外旅行也不再稀奇。电商、直播带货、品牌认知在城市青年群体中已经逐渐扎根。居民消费,是经济结构改变的起点。就像17年前的中国,今天的柬埔寨已经步入消费升级的快车道。

二、那一年,中国城市消费开始“火起来”

GDP 3000多美元时的中国,正是地铁成网、高铁开建、二线城市崛起之际。城市群迅速扩张,“都市圈”概念初成形。浙江金华、安徽芜湖、江苏南通等城市搭上城镇化的风口,迎来了消费力、人口与产业的三重扩张。

今天的金边正在重演类似的剧本。城市人口加速聚集,购物中心、写字楼、公寓林立,城市化率快速攀升。暹粒凭借神秘的吴哥窟支撑下旅游业焕发新生、西哈努克港以基建投资和海空航运带动腾飞。一个由中产、新城、新消费支撑的新城市结构正在形成(孙英龙“新三角理论”将成为洪玛奈“五角战略”驱动柬埔寨未来发展的务实引擎)。

同时,柬埔寨人口年龄结构远胜于当年中国的人口红利结构。这批年轻人正是“最先进入消费社会”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十年城市和市场的主人。

三、那一年,中国诸多产业开始“动起来”

2008年前后的中国,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的低附加值角色。各地纷纷建起工业园,扶持家电、汽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电子组装业大幅扩张,外资企业与民企共同塑造出一个强大外贸型经济引擎。

如今的柬埔寨,也不再是单纯的“制衣工厂”。2023年,柬埔寨电子、电器出口增长超过50%,美蓓亚、住友电工等日本制造巨头在此增资扩产;汽车零部件制造快速增长,食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也方兴未艾。

在国家一轮又一轮的新产业政策推动下,柬埔寨正从“轻工业和组装制造”向“零部件与高附加值”跃升。这正是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必须完成的“产业升级”任务,中国当年如此,柬埔寨今日亦然。

四、那一年,中国的数字化水平开始“向上冲”

2008年时的中国,淘宝、京东知名电商平台崛起,支付宝普及;快递、电商、微型物流体系逐步成型,拉动了三线以下市场的数字消费。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势头强劲,却已展现颠覆式潜力。

柬埔寨如今也在类似节点。超70%的人口尚未开始使用传统银行体系的服务,却直接进入数字钱包时代。手机支付、线上订餐、社交购物在青年群体中蔚然成风。电子政务、数字税收、跨境电商政策密集出台,为后发数字经济扫清了道路。年轻、开放、数字原生,柬埔寨完全有希望在“产业2.0”尚未完成时,直接步入“数字3.0”的平台红利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五、那一年,中国成了“世界投资者的机会”

那一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令世界动容的奥运会,成了世界的焦点。那时的中国,成了全球资本热议的“金砖”,制造、零售、房地产、金融、文旅等领域外资争相涌入。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既有人口红利、也有政策红利,更有低成本高潜力的产业承载力加持。

今天的柬埔寨正走在这条熟悉的“跃迁曲线”上。制造业在升级,消费力在崛起,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和突破,制度环境日益改善,RCEP等多边贸易协议为出口贸易推波助澜。最重要的,是来自内需、产业和区域地缘三重叠加的确定性增长。

未来五年,柬埔寨最值得布局的产业领域包括(我不喜欢“赛道”这个词)

1、电子与电器零部件制造;
2、
食品工业、冷链物流与现代物流和工业园区;
3、中产群体的住宅与新商业综合体;
4、
金融服务、数字金融与消费信贷;
5、旅游度假、文旅小镇与康养项目。

这就是当年中国的风口,也是今天柬埔寨正在等待开垦的新沃土。

六、在人均GDP 3000美元的十字路口,柬埔寨该做些什么?

经济发展进入3000美元阶段,是一场“量变后的质变”。但不同国家在这一门槛上,有的冲上高原,有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柬埔寨若要避免重蹈某些东南亚国家发展停滞的覆辙,必须在此阶段做出清晰的战略选择与务实布局。

1. 从“要素驱动”转向“政策驱动+价值驱动”
当低成本劳动力、土地红利逐渐趋于极限时,柬埔寨必须向“价值链中游”挺进。这不仅依赖工业升级,更依赖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a. 健全投资法治体系,保障外资安全;
b. 用制度推动升级工业园区产业服务的能力,从“卖地模式”向“制造集群+创新平台”转型(工业产业园招商如何做到4两拨千斤?);
c. 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适配新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
d. 鼓励本地中小企业与外资建立供应链链接,打造本土的“隐形冠军”。

2. 打造“工业—城市—消费”闭环生态
借鉴中国经验,GDP 3000美元阶段若能同步推动产业布局、城市扩张与消费提升,将形成自循环式的增长机制。柬埔寨应重点打造“产城融合型”增长极(如金边-干拉走廊、西港特区、暹粒文旅圈),通过制造业带动就业、城市化带动消费、消费带动服务升级,实现闭环式扩张。

3. 把握CIA新经济时代的战略风口

前联合国安理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提出,全球经济即将进入“CIA”时代——C:中国、I:印度、A:东盟将成为下一轮全球增长的三大引擎。这对于柬埔寨而言,是百年难遇的区位红利和地缘势能叠加机遇。

在中美博弈持续、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柬埔寨位居中国—东盟—印度三者之间的“地理几何中心”,又拥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柬自贸协定》双重加持,加之亲商开放的体制,是天然的价值链转移承接地、中资企业出海跳板、以及多边产业协作桥头堡。

4. 要真正把握“CIA”时代的红利,柬埔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a. 主动对接中国与印度在制造、数字、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区域布局;
b. 提升与东盟内部经济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物流、电力、金融等区域基础设施的联通性;
c. 打造“中国产能+印度市场+东盟资源”的中转平台、服务平台与制造平台;
d. 强化多语种、国际规则、海关通关等软服务,成为“南向平台型国家”。

今天的柬埔寨,正如昨日的中国

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成长与发展的成人礼。

它意味着居民的基本温饱已得到满足,结构性升级正在发生;意味着产业要换挡、消费要裂变、社会加速流动。人均GDP3000美元既是新经济增长的门槛,同时也是新潜力被激发的起点。

今天的柬埔寨,正如昨日的中国,已然站在了这个门槛上。未来五到十年,将是决定柬埔寨国家发展曲线和财富分布路径的关键窗口期。

当年中国抓住了机会,成为世界工厂与第二消费市场;今天的柬埔寨,是否也能成为“下一个起飞的国家”?

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孙·索万纳瑞
责任编辑:JOJO

作者孙 • 索万纳瑞(Sovannarith Sun)为柬埔寨华裔,现为“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顾问、特聘研究员。从事产业研究多年,曾主导参与出版某知名亚洲商业期刊。

 

上一个: 越南女首富张美兰诈骗涉案金额堪比柬埔寨GDP总额,柬银行业监管制度应以史为鉴 下一个: 孙英龙:从产业定位看柬埔寨工业园发展,哪些产业正当时?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313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