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是否应严格控制劳工外流潮?

柬埔寨是否应否停止向海外输出劳动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若处理不当,这一议题可能被政治化,甚至遭到扭曲。例如,反对派可能借机指责政府借此报复海外反政府的柬埔寨移民工人。然而,任何相关决策都不能忽视一个关键事实:2024年,138万名海外务工人员向国内汇回的资金接近30亿美元。对于一个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500亿美元的国家而言,这笔汇款不容小觑。

2024年,138万名海外务工人员向柬埔寨国内汇回的资金接近30亿美元

侨汇收入与政治的两难抉择

停止输出劳动力可能为政府带来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同时减少未来移民工人的收入增长潜力。然而,无论政府选择继续派遣工人还是叫停这一政策,风险始终存在。当政府大规模向海外输出劳动力时,反对派批评国家经济贫困,声称国内就业不足,迫使民众冒险出国谋生;而若政府停止输出劳动力,反对派又会指责其惧怕海外工人集结反政府力量。这种两面夹击的指责让决策面临棘手的局面。

与其纠结于反对派的批评,不如将目光转向柬埔寨经济、工业和劳动力结构所面临的深层挑战。

劳动力现状与潜在危机

长期以来,柬埔寨政府在吸引外资时,常常以其充足、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劳动力为卖点。据统计,在约1,600万的总人口中,超过60%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根据《2019年柬埔寨劳动力调查报告》,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约为1150万,其中女性610万,男性540万。约750万劳动年龄人口居住在农村,400万居于城镇。就业结构显示,服务业占比最高(39.8%),农业占33.1%,工业占27.0%。

以农业为例,按比例计算,农业劳动力约为380万人,加上138万海外务工人员,总计518万人。假设这518万人都来自农村,那么农村仍有约232万人从事非农就业或未选择出国。若进一步假设柬埔寨存在与合法移民工人数量相当的180万非法移民工人,则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剩52万人。

然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走访金边及经济特区附近的工厂,不难发现许多厂门口挂着招工启事,却鲜有应聘者。工厂普遍面临招工难,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已成为一大挑战。

投资热潮下的用工缺口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柬埔寨发展委员会(CDC)报告显示,2024年批准的经济特区内外新建和扩建项目达414个,总投资额69亿美元,预计创造32万个就业岗位。这引发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哪了?  

中介机构走遍农村为工厂招工时,常常只见到老人在照顾孩子,年轻劳动力要么前往城市,要么已出国打工。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储备已近枯竭。

第二,完成海外合同的工人去向何处?

在日本、韩国等国,农民工通常签订固定期限合同,但他们回国后的去向鲜为人知,回国人数也缺乏清晰统计。若不回国,他们可能转为非法移民,给接收国带来社会问题。更有少数工人因工资差距悬殊不愿返乡,甚至通过参与反政府活动寻求庇护身份,延长海外逗留时间。这些现象不仅给接收国造成困扰,也为柬埔寨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蒙上阴影。双方亟需建立有效机制,应对日益增多的非法移民问题。

第三,如何填补32万用工缺口?  

面对2024年的投资热潮,32万个新岗位如何找到足够的工人?更不用说未来更多项目的用工需求。这对柬埔寨的劳动力供给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劳动力外流的代价与机遇并存

种种迹象表明,柬埔寨正感受到国内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内就业机会和投资环境正在改善。虽然本地工资难以与日本、韩国媲美,但若考虑跨境迁移、远离家乡带来的安全与合法性风险,与泰国、马来西亚相比,柬埔寨的工资差距并不明显。相比之下,国内工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或许更具吸引力。

适应新时代的劳动力战略

柬埔寨的劳工利益相关者应正视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时代已变,单纯依赖海外汇款和劳动力输出的模式已不再可持续。政府和企业需重新审视经济、工业和劳动力结构的新格局,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既要保障海外务工人员的权益,也要激励更多人留在国内,填补本地产业的用工需求。

柬埔寨是否应遏制劳动力大规模外流?答案或许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唯有如此,这个国家才能在经济腾飞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柬埔寨学者及地缘政治分析家,现居金边。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编译:刘颖(原文译自Khmer Times)
责任编辑:潘美琪

上一个: 三位驻柬外交官眼中的柬埔寨瑞尔:经济符号与文化象征 下一个: 柬埔寨跃升至韩国2025年援助国榜首,年获援助额达3.15亿美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44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