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龙:15年、人口100万、人均GDP13000美元?西港,你行不行?

孙英龙:近日,财经部政策局副局长、柬埔寨沿海省份多功能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秘书处(MPSEZ)主任蒋国丰(Chea Koh Hong)向Khmer Times中文网透露,柬政府明确了一项新的宏大规划:利用15年时间,把西哈努克(Preah Sihanouk/ 西港)打造成人口100万、人均GDP 13,000美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同时蒋国丰说,海滨及海岛旅游、海洋渔业、高端制造现代农/工业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

西哈努克城市地标双狮广场伫立在这座倍受争议的城市中央

作为全柬唯一具备海空国际航运能力的城市,西港确实具备这样的潜力与基础。理论上讲,这应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在于“六大根基”的支撑。这六大根基分别是“港口直挂能力”、“陆路走廊设施”、“产业升级基础”、“产业政策支撑”、“能源成本与碳合规”以及其“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有了这些强大的基础保障, 15年时间实现将西港打造为面向全球价值链的产业与物流枢纽和柬埔寨连接国际的门户城市,是有现实基础和条件支撑的。

当前西港的“坐标起点”——

人口与人均:当前,西哈努克省的人口规模为约31万人,人均GDP已超过4,600美元(至2023年底),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与柬埔寨官方公开的消息均为指向到2038年有望达约13,760美元区间。

两笔“硬账”:从人均4,600至13,000美元,15年复合名义增速要达到8.2%/年;从31万至100万常住人口,同样要实现约8.1%/年的复合增速。二者叠加,意味着省域名义GRDP须长期保持两位数复合增速。这要求把“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同时做对。
(注:人均与人口增长基于公开区间的CAGR推导,系对目标可达性的定量刻度。)

西港到底行不行:六大根基与可验证进展

1)港口直挂能力:从“喂给中转”到“可直达”

新集装箱码头(一期):由JICA融资与日本企业承建,岸线长约350米、设计水深14.5米,按计划2022–2026推进土建与设备,匹配岸边桥吊/场桥、通关/堆场、进港道路等配套,标志着西港由“以支线为主”升级为具备承接中大型船舶直挂的能力已具雏形。

扩能节奏:2024年港口启用了一条约253米的新增泊位(设计水深约11.5米),把阶段性吞吐能力抬升至近百万TEU量级(官方与公开报道口径)。这为“直航航线引入→班轮密度提升→海运综合成本下降”提供了现实支点。

对于制造业而言,这将意味着航线密度+靠泊等级就是“时间——成本曲线”。码头升级并非“形象工程”,而是实打实地改变“每箱货成本与时效”的第一性要素。

2)陆路走廊设施:金港高速构建“两小时经济圈”

金边——西港高速(187公里)在2022年10月通车,柬埔寨首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对首都金边与港口城市西哈努克的通勤、货运与产业要素流动的“时空压缩”效应非常明显,并带动港口吞吐、园区招商、海滨旅游、周末经济与腹地产业的联动发展

现实含义:把首都要素(资本、人才、中后台服务)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至港口、工业园区与旅游度假区,大幅降低了综合物流和通行成本。这一步已然是“港口—园区—城市”协同发展的物理前提。

3) “产业升级基础”:从“来料装配”到“系统集成”

SSEZ(西哈努克经济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全国的标杆性园区,截至目前入驻企业总数已经突破200家,其2024年实现进出口额约40.7亿美元。2025年起龙头整机/核心部件项目继续相继落地,并带动本地“电子电气(E&E)/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水平升级。

整车与核心部件:比亚迪(BYD)在SSEZ内开工建设乘用车工厂,规划年产能约1万辆,预计于2025年底投产;主机厂带动模具、线束、PCB、精密注塑、金属冲压、物流与售后服务等配套生态,这类项目对提升单位工人产出与本地配套率至关重要。

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特聘产业顾问、柬埔寨经济学家孙·索万纳瑞表示:“今天的西港要的不是‘再来一轮劳动密集’,而是靠链主+配套+技能把单位产出能力稳稳抬上去。招商逻辑要从‘谁来’转向 ‘来干什么、配什么、如何提升效能’。”

4)产业政策支撑:把“可预期”写进投资者的成本曲线

RCEP自2022年生效,原产地累积规则让“东盟—东亚”区域内的零部件——整机流转更加顺畅。柬埔寨2021年新《投资法》推出关税/增值税豁免、加速折旧等“智能激励”,并强调投资者后服务,降低“非生产性摩擦成本”。

蒋国丰还透露,当特定的工业园区或经济特区在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和产业特色方面形成写出的优势和价值时,政府的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可以为这些工业经济特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5)能源成本与碳合规:用“度电成本+碳足迹”两条线降本增效

电力可得性与可再生占比稳步提升,柬埔寨国家电力发展规划(PDP 2022–2040)明确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电力的比重。这对出口制造的碳合规与用能稳定性都有更为直接的利好。

6)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以“产城融合”模式构建100万人口的宜居地

柬埔寨沿海省份总体产业规划明确“港—产—城”一体化,提出到2038年前后将西港打造为全国领先的贸易—物流—旅游—高端制造综合枢纽,相应配套住房、教育、医疗、通勤、设施与城市治理等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做好前置建设。

孙·索万纳瑞补充说:“城市不应是‘睡城’,产业不该是‘孤岛’。产业公寓+人才社区+公共服务要和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只能这样才能把人才和人口‘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可量化的“里程碑表”——

风险与对冲手段——

外需波动与贸易的不确定性:通过多市场/多品类与更高的产线柔性分散风险;用RCEP累积规则提升区域内的订单黏性。

能源价格与碳合规门槛:推进多元电源+长协购电(PPA)与能效管理,把“低碳”变成订单门槛下的比较优势。

城市承载与治理:把居住—通勤—教育—医疗纳入产业园区/产业用地交易的刚性指标,公共服务与产业节拍同步,避免“人来业不来/业来人难留”的结构性矛盾。

把“目标”拆成“工序”

从“31万到100万”的人口、从“4,600到13,000美元”的人均GDP水平并非没有先例,但必须以工程化施工图和阶段性量化节点推进。港口、走廊、产业、制度、能源、城市六大根基,已经出现可被第三方信息验证的进度条:

港口——350m/14.5m的一期码头列明时程与设施配置; 

走廊——187公里高速压缩时空成本; 

产业——SSEZ企业与贸易额提升,比亚迪整车基地落地; 

规则——RCEP+新投资法明确红利; 

能源——清洁电力比重与电力可得性改善; 

城市——MPSEZ分期与2038愿景明确承载边界与城市职能。

把这些“进度条”按里程碑跑出来,“15年、人口100万、人均13000美元”的命题,便从“标题党”转变成为了可实施与可实现的“工程学”。

文:孙英龙
责任编辑:孙禹涔

作者孙英龙为旅居柬埔寨的华侨,现为柬埔寨产经媒体Khmer Times中文网出版人、总编缉,普恩特商业董事、执行总裁,柬埔寨财经部产业顾问,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发起人。

 

上一个: 彭博社专访柬埔寨国家银行行长谢丝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26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