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龙:出海中企如何准确选定“成熟型市场”或“机会型市场”?

孙英龙:看了FT中文网专栏作家王英良近日的文章《出海中企如何适应“成熟型市场”和“机会型市场”触动了本人的一些感想。当下,“走出去”似乎已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寻求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目标市场类型千差万别,市场选择的策略往往决定出海行动的成败。

柬埔寨具备“机会型市场”的多重优势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郑刚将海外市场划分为“成熟型市场”和“机会型市场”。笔者旅居柬埔寨多年,对不同市场所蕴含的机遇与风险感触也更深一些。本文将结合郑刚先生的观点,和大家分享和探讨中资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战略明确选择市场类型,并重点分析柬埔寨作为典型“机会型市场”的独特优势。

“成熟型”与“机会型”市场:规则与机遇之别

郑刚指出,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着两类市场:一类是欧美等国家的成熟型市场,市场规模大,法治健全,规则透明;另一类是亚非拉新兴经济体为主的机会型市场,增长潜力高,但制度不完善、不确定因素多。成熟市场由于竞争充分且规则完善,企业难以获得爆发式增长,但若能克服严格的合规门槛,按照游戏规则稳扎稳打,往往可获得稳定的回报。在这些国家,中企常见的挑战是对当地法规标准研究不够导致的“规则风险”。因此进入前须深入研究当地规则,遵循市场规范。一旦站稳脚跟,成熟市场完善的营商环境也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和经营水平。

相比之下,机会型市场多数处于发展阶段,需求旺盛而本土供给薄弱,中企有机会凭借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成熟产能填补空白,实现快速拓展。然而,高回报伴随高风险。这些国家的政治局势、法律体系往往不够稳定和健全,投资者面临规则缺失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例如政局动荡、政策朝令夕改、营商环境不佳等,都可能突然影响项目的进程。对于经验不足的企业来说,这种环境既蕴藏“一步登天”的商机,也潜伏着不可控的风险。因此,中企在考虑进入机会型市场时,必须有清醒的认知和充足的风险准备。

因企制宜的市场选择策略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类市场,中资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战略目标选择市场。核心在于平衡市场潜力与自身风险承受力。企业需审视自身更看重稳健长远还是短期高速的增长,并据此确定主要发展目标:

技术、品牌见长的企业倾向成熟市场: 如果企业以技术或品牌见长,期望在国际高端市场建立信誉,那么成熟市场更为契合。这类企业需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和耐心来应对目标市场严格的法规,并通过熟悉当地法律、寻求当地合作伙伴来降低合规风险。虽然进入门槛高,但一旦突破,则有望借助成熟市场的平台实现品牌升级,并获得稳定收益。

以成本优势或规模取胜的企业深耕机会型市场: 如果企业以成本优势、规模制造或模式创新取胜,注重业务快速落地和市场份额提升,那么机会型市场则提供了更广阔空间。在许多新兴国家,中企凭借价廉物美的产品和工程实施交付能力,可以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填补当地市场的需求缺口。不过,选择这类市场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环境波动。企业必须做好风险调研和管控预案,包括政治、安全等方面的评估。必要时可借助专业咨询或与有经验的企业“抱团”出海,提升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抵御力。

柬埔寨:典型“机会型市场”的独特优势

以柬埔寨为例,这个东南亚国家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机会型市场”,没有之一。柬埔寨拥有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也在多方面展现出相对友好的投资环境:

货币政策优势: 柬埔寨经济高度美元化。境内超过80%的流通货币以美元计价,使汇率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外资企业在柬投资可直接使用美元交易,无需担心本币贬值带来的损失。相较货币波动剧烈的其他国家,柬埔寨的美元化环境降低了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让企业可以安心长期投资。

产业政策优势: 柬埔寨政府近年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致力于从农业型经济升级为区域制造业中心。对中国资金和技术持较为欢迎的态度。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投资倡议的重要伙伴,柬政府对中资项目提供税收减免等相关措施,因此吸引了大量中资布局制造业和基建领域。柬埔寨对中资持开放合作态度,项目审批开启“绿色通道”。这种制度友好提高了投资活动的可预见性。

开放程度优势: 柬埔寨对外国投资几乎零门槛。除土地所有权限制外,大部分行业允许外商独资经营,新投资法保障外资利润自由汇出。中企在柬埔寨可以自主掌控公司,不必引入本地股东,使经营策略更灵活。与此同时,政府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电子政务来简化相关申报手续,营商便利度大大提升。柬埔寨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且富有弹性,政府部门对重大投资持务实态度,善于与企业协商解决问题。这种治理环境的灵活性为外来企业提供了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地缘优势: 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的几何中心,毗邻泰国、越南和老挝,区位条件优越。作为东盟和RCEP成员国,柬埔寨享有区域一体化的红利,可作为辐射周边的生产基地和跳板。此外,柬积极参与区域互联互通建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完善国内基础设施。新建的金边—西港高速公路等项目提升了供应链体系运转的效率,强化了柬埔寨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关键地位。对于希望覆盖整个东盟市场的中资企业来说,在柬埔寨设立区域据点既可利用其地缘优势,又能受益于这里对华友好的政治关系,大大降低了政治对于投资活动的阻力。

柬埔寨作为“机会型市场”的吸引力还在于:一方面具备新兴市场高增长、高回报的潜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美元化、开放型政策等提供了相对稳定可靠的经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风险与收益。这正是近年来众多中资企业将目光投向柬埔寨的重要原因。

给出海中企的几点战略建议

对于立志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无论选择成熟市场还是机会市场,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稳健前行。以下几条建议或许有助于企业规划出海路径:

1. 明确战略取向: 首先厘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增长诉求,是追求稳健长远,还是志在快速扩张。基于自身定位选择契合的市场类型——技术和品牌驱动的企业倾向在成熟市场深耕细作,成本和规模驱动的企业则可在机会型市场大展拳脚。

2. 做好充分准备: 确定目标市场后,要投入精力与投入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对于成熟市场,要了解当地法律、行业规范和舆论环境,提前安排合规措施;对于机会型型市场,要研判东道国政策走向和本土文化,做好政治、安全等风险的预案。就像有些事一样,前戏做足做到位了,才能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在投资落地时少踩雷、少走弯路。

3. 强化风险管控: 在不确定性相对高的机会型市场,更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机制。配备熟悉当地环境的管理团队,注重合规和安全措施,并与当地政府和社区保持良好沟通,争取最大限度上的支持。在成熟市场,亦需要严格遵守法规,维护合规信誉。无论在哪,风险意识都必须常抓不懈。

放眼长远,中国企业出海应以谋定而后动的定力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与市场环境。选择了合适的市场后,更要耐心耕耘、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跨区域的合作平台,不因困难而退缩,也不因局部机会的存在而盲目扩张。唯有根据自身条件稳扎稳打,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取得可持续更好的成功。

文:孙英龙
责任编辑:刘颖

作者孙英龙为旅居柬埔寨华侨,现为柬埔寨产经媒体Khmer Times中文网出版人、总编缉,普恩特商业董事、执行总裁,柬埔寨财经部产业顾问。从事出版和产业投资多年,对柬埔寨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与经济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

上一个: 杨建平:中国工业园区从1.0到5.0时代的经验与启发 下一个: 孙英龙“新三角理论”将成为洪玛奈“五角战略”驱动柬埔寨未来发展的务实引擎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76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