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 “柬埔寨制造” 产品竞争力?从品牌塑造到信任构建

过去几十年,柬埔寨经济实现了显著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依赖服装、鞋类、大米、旅游业等少数出口导向型产业,本土产品的国内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加速打造 “柬埔寨制造” 产品的竞争力

 走进金边或暹粒的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来自泰国、越南、中国的商品;即便在本地市场,进口产品的存在感也往往强于邻省生产的本土商品。

柬埔寨人对外国商品的偏爱根深蒂固。在许多人眼中,进口产品意味着更高的质量、更可靠的安全性,甚至带有一丝尊贵感。无论这种认知是否客观,都给试图在本土市场立足的本地生产商带来了严峻挑战。

这并非柬埔寨独有的困境。东南亚多国都曾面临类似问题,并通过创新举措扭转了局面:泰国的“优先购买泰国产品”、马来西亚的“购买马来西亚产品”、越南的“越南人用越南货”等运动,都是国家层面推动本土产品提升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成功实践。

柬埔寨若能制定正确战略,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既能增强产业实力、创造就业,也能让国民对本土制造产生更深的自豪感。

以品牌与故事赢得人心

改变消费者习惯,首先要转变人们对本土商品的认知,这需要打造强大的民族品牌。不妨设想一个“购买柬埔寨产品”的认证标识,它能瞬间向消费者传递信号:“这是高品质的本土好物”。

但标识本身远远不够,还需要用故事将消费者与产品紧密联结:贡布省农民悉心照料的胡椒藤、暹粒省工匠精心编织的丝绸、金边小作坊用回收渔网制作的时尚单品……这些故事能让产品更具温度。

已有成功案例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以棕榈糖和贡布胡椒闻名的Confirel公司,通过质量认证和凸显背后的农民故事赢得了信任;本土品牌Smateria用再生材料制作时尚包袋,将环保理念与现代设计融合,成功抢占了增长中的市场。这些案例证明,当品质与故事相辅相成,本土产品完全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提升标准,建立信任

质量是另一关键因素。若产品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就很难让他们选择柬埔寨本土商品。质量控制不稳定、包装简陋、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这种状况可以改变。由政府支持的认证体系,能让消费者确信产品安全、耐用、物有所值。

贡布胡椒的成功就是明证:通过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生产商将其打造成了世界顶级胡椒之一。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柬埔寨的腰果、丝绸、加工食品等领域。

让本土产品触手可及

再好的产品,若难以被消费者看到,也会举步维艰。许多小生产商难以进入超市货架,产品销售范围局限于本地。

与零售商合作能打破这一僵局。在永旺、Lucky、Chip Mong等大型超市设立专门的“Proudly Cambodian”专区,能让本土商品更易被发现。

政府的购买力也能发挥作用。如果学校、医院、政府部门承诺从柬埔寨生产商处采购一定比例的物资(如校服、家具、食品等),将为本土企业提供稳定且可预期的市场。

支持本土生产者成长

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挑战不仅在于销售产品,更在于以能与进口产品竞争的价格和规模进行生产。高昂的生产成本、有限的设备、融资渠道匮乏,往往是阻碍其发展的瓶颈。

针对性的原材料补贴、低息贷款、技术升级补助金等,有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Techo创业中心”“高棉企业”等项目已证明,在指导与资金支持下,柬埔寨企业家能够实现创新与规模扩张。将这类项目扩展到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家居用品等传统生产领域,有望催生新的增长浪潮。

改变购买习惯不仅关乎当下的消费者,更关乎未来的消费者。学校可以发挥作用:向学生传递支持本土产业的价值,展示创业精神如何推动社区发展。

举办青年竞赛,鼓励学生为本土中小企业设计品牌推广活动或产品创意,既能激发创造力,又能产生实际影响。

举国之力,收获长效回报

要实现这一愿景,柬埔寨需要协同协作。柬埔寨商务部、工业、科学、技术和创新部、旅游部可牵头,与零售商、中小企业协会、民间社会密切合作。

制定一个为期5至10年的分阶段计划,并定期评估进展,能让战略不断适应与完善。

此举的回报将十分丰厚:中小企业实力增强、农村就业岗位增加、消费者自豪感提升、经济韧性增强。但抛开这些数据,推广柬埔寨产品的意义远超市场份额——它关乎国家认同:当人们看到“柬埔寨制造”的标签时,能感受到自信与自豪,并与制作者产生情感联结。

作者:Pheakdey Heng博士,独立公共政策分析师。

编译:Annie(原文译自kiripost)
责任编辑:潘美琪

上一个: 柬埔寨已有16种农产品获批输华,双边贸易合作不断深化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60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