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索万纳瑞(Sun Sovannarith):“中美相互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巨额关税,实际上等同于一种贸易禁运。这是不可持续的。”——2025年4月,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摩根大通年度会议上的这番话,为当前贸易局势定下了一个残酷的基调。
“如果关税战持续下去,对于大国来说或许没什么,但对于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将是一场大灾难。”——著名品牌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于迅销集团财报发布会上发出的这句警告,直指当前全球贸易政策对弱势经济体造成的深远后果。
“这不是一场关税战那么简单,这是一场用经济方式重新分配全球秩序的地缘博弈。一旦走极端,地缘战火或将被点燃。”——柬埔寨财经部产业顾问、地缘政治与经济专家孙英龙,在其撰写的评论文章中也发出如是警示。
构建自己的多边主义发展之路
这三段发言,来自不同立场与语境,却在逻辑上高度重合: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这场关税战不仅违背全球化基本逻辑,更可能在全球引发系统性经济与政治的不稳定。
作为一位东南亚小国的产业经济研究者,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和美国的战略对撞,更是我们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在被迫卷入一场我们无力主导的博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剖析全球关税政策的逻辑缺陷,揭示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柬埔寨的深远影响,并探索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多边主义发展之路。
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内在悖论:与全球化背道而驰
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单边主义经济手段,妄图通过人为制造成本差异来逆转产业链分布。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手段非但不会带来所谓“产业回流”,反而会破坏全球分工体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模型估算,自2023年底美国对中国加征对等关税以来,全球主要制造业跨国公司已将约12%的产能转移至非美国市场方向,主要流入越南、印度、印尼与孟加拉【IMF Global Supply Chain Report, 2025】。
WTO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下调至1.1%,为近十年最低,而最大的不确定性正来自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多变性与武器化倾向。柳井正早在2024年时就指出:“企业会绕开障碍。供应链永远不会停止,只会转向成本与政策更稳定的方向。”他的预测早已成真,今天的全球产业链调整并非收缩,而是在避开美国政治干扰的前提下重塑。
在我看来,这正是美国政策悖论的体现:它试图重构秩序,却带来了混乱;它试图削弱对手,实则加速了对手与其他区域的整合。
二、全球冲击与小国压力:发展中国家何去何从
这场由美国掀起的关税战争,其外溢效应远远超出了中美双边关系的范畴,直接冲击了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像柬埔寨这样依赖出口驱动的开放型小经济体。
世界银行在《2024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简报》中指出,东南亚部分国家因全球贸易不确定性上升而出现出口下滑、制造业投资推迟等迹象。报告中特别提到,柬埔寨的服装、鞋帽和旅游产品出口虽然在2024年短暂回暖,但2025年初又因对美订单下滑和汇率不稳定而面临再度承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在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区域展望报告中指出,如果当前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速将从2024年的4.6%下滑至4.1%。报告还特别警示:“东南亚地区因产业链外向型特征较强,将成为贸易分裂的第一波受害者。”
柬埔寨东部一个经济特区的一位工厂老板和我抱怨说:“客户下了单,却又临时改成从越南发货,原因只是担心美方可能追加制裁。”这样的决策并非出于效率考量,而是恐惧政治风险。这让本就脆弱的柬埔寨制造业体系在全球动荡中更显被动。
我们曾寄望于最惠国待遇、原产地累积规则和双边投资协定,但今天发现,单一依赖某一个超级大国的市场,无异于把国家命运系于一个不稳定变量上。
新加坡商业服务机构“普恩特”董事/总裁、“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孙英龙指出:“小国必须从这场危机中汲取教训,主动推进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多元化与市场结构的重构,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附属工具与牺牲品。”
柳井正也提醒:“多边规则为中小国家提供了平等话语权,而关税战削弱的正是这种制度公平性。”
因此,摆脱路径依赖、强化区域合作机制,是柬埔寨当下最紧迫的战略选项。
三、“CIA时代”的地缘转向:中国、印度与东南亚的战略机遇
所谓”CIA“,即China、India、Asia。
未来主导世界经济的区域有三个:中国、印度、东南亚。”这是2023年联合国安理会前主席马凯硕 (Kishore Mahbubani)与孙英龙在新加坡的“东盟商业领袖峰会”上的对话中提出的判断。当时,这番话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而如今,它已不再是预测,而是不争的现实。
从数字看,2024年中国和印度合计贡献全球GDP增量的37%,东盟贡献则首次超过欧盟。与此同时,RCEP正式实施两年后,区域内贸易比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区域经济整合速度最快的样板。
这一趋势不仅重构了全球产业链,也为柬埔寨这样的小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发展主场。
四、“命运共同体”与多边主义:柬埔寨的新战略坐标
在当前地缘经济版图深度重塑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的“周边命运共同体”构想,为类似柬埔寨这样的中小国家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逻辑清晰的区域合作路径。
4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后,习近平率先访问越南、马来和柬埔寨,并多次强调构建以“相互尊重、安全共建、繁荣共享”为核心的新区域秩序。尽管这项倡议在一些西方话语中被污名化为“势力扩张”,但从我们这些区域国家的角度来看,其核心是共识框架、发展共享和制度协同,而非强制依附。
正如孙英龙在其文章中所评:“‘命运共同体’不是单边输出,而是对西方单边主义的制度性对冲工具,是区域国家共同设计、共同维护的防震体系。”对此我完全赞同。他进一步补充:“柬埔寨不能再将国家战略寄托于个别大国的意志波动,而要把握区域趋势,形成自己的战略方位感。”这是他多次在相关讨论会上反复提及的观点。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制度落地,正在实质性改写区域贸易规则。在这一框架内,柬埔寨对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伙伴国的出口正在获得更具成本优势的市场通道;原产地规则累积机制,也让柬埔寨的产业链接得到“升级通道”的支撑。
此外,随着RCEP与《印太供应链复原框架》等机制并行运作,区域内中小国家将不再只是国际大企业的“廉价加工地”,而是可嵌入新技术、新资本、新标准的系统节点。这也意味着,柬埔寨不必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而是可以通过“嵌入式多边参与”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这不仅是贸易手段上的转型,更是治理观上的自信回归。我们不能再仅仅等待市场给予机会,而要主动介入规则的制定,成为新秩序的塑形者之一。
五、拒绝裹挟,走自己有柬埔寨特色的路
回望本文开头三位发言者的警示——美国财政部长直指“不可持续”;柳井正担忧“全球灾难”;孙英龙则警告“地缘战火或将被点燃”。
这不仅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失败逻辑的揭示,更是对一个时代战略转向的深刻注解。
对柬埔寨而言,这是必须要作出的抉择:我们是否仍将国家命运依附于某单一大国的战略节奏?还是说,我们已经准备好,在全球经济碎片化与地缘张力中,以自身为圆心,构建一套兼顾安全与增长的新型多边关系框架?
我坚定的认为,答案应是后者。
我们应以RCEP为制度基座,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战略指引,以产业结构升级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执行抓手,走出一条小国也能掌握主动权的多边主义之路。
关税战终将落幕,但我们如何回应它的逻辑挑战,将决定柬埔寨是否能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走出自己的道路,成为新亚洲格局中的真正行动者。
我们应该拒绝裹挟,不做局中棋子,而做逐步成为局势的塑造者。
让逆全球化者,无路可走。
文:孙 • 索万纳瑞(Sun Sovannarith)
责任编辑:小潘
作者孙 • 索万纳瑞(Sun Sovannarith)为柬埔寨华裔,现为“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顾问、特聘研究员,从事产业研究多年,曾主导参与出版某知名亚洲商业期刊,其对于柬埔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与经济有深刻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