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龙:贬值VS加税,新贸易战下的柬埔寨机遇

孙英龙:昨夜,唐纳德·特朗普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提升至历史性的125%,使原本紧张的中美贸易战骤然升级。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关税重压,中国选择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加以反制。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深入分析中国为何采取这一策略、人民币贬值对缓解关税压力的机理和效果、中美双方最新的关税政策数据,以及柬埔寨在此轮关税政策中的表现与充当的角色。

面对人民币贬值,特朗谱也是意外加无奈

中国选择人民币贬值的原因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25%的惩罚性关税后,中国面临出口竞争力大幅受损的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允许人民币汇率贬值被视为目前中国可以采用的最有效的对冲手段之一:

抵消关税成本:人民币贬值会使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部分抵消美国加征关税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简言之,关税提高了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售价,而人民币贬值则通过降低汇率使商品变得更便宜,以此对冲两者的影响。这一策略在2018–2019年贸易战期间已初见成效: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3左右贬至接近7,贬值幅度达约10%,据分析这一跌幅曾抵消了逾一半的关税冲击。

缓解出口压力:对于中国出口商而言,汇率贬值相当于提高了他们以本币计算的收入,使其有更大空间下调美元报价来保持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例如,如果美国对某商品加征25%的关税,而人民币同期贬值4%,那么美方进口商实际承担的成本涨幅可能被削减为21%左右。由此可见,汇率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出口商因关税遭受的盈利压缩。

政策选择空间有限:在美国持续加税的压力下,中国能够用于反制的工具相对有限。直接等额报复性关税可能加剧对抗且作用有限(尤其中国自美进口额较小);而货币政策相对灵活。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不会进行“竞争性贬值”来刺激出口,但也强调汇率由市场决定。当外部关税冲击导致市场看跌人民币时,监管层顺势“容忍”人民币走弱发生,既可部分对冲关税带来的影响,又不至于被视为主动操纵。正如一些经济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央行可能“静悄悄”地允许人民币贬值,以降低出口价格、抵消部分关税损失。

因此,在特朗普超常规关税重压下,人民币贬值成为中国“不得不选”的应对手段。一方面可在不采取过激贸易报复方式的情况下保护本国企业,另一方面也向美方传递出中方有“充足手段”应对关税压力的信号。

人民币贬值如何缓解关税压力

人民币汇率走低直接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有助于缓解关税带来的冲击。理论上,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意味着美国买家用同样的美元可以换取到更多的人民币,从而等量中国商品的美元标价变得更低。这一机制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1.降低美元计价成本:当人民币贬值时,中国出口商可以在美元计价下降低商品出口价格,却仍能获得相同或更多的人民币收入。举例来说,如果人民币贬值10%,原本售价100美元的商品在关税前可降价至约90美元而中国厂商的本币收入不变。这种降价空间使得关税对终端售价的推升不那么显著,进口商压力减轻,产品销量不至于大幅下滑。正如媒体报道所指出:“人民币走弱会使中国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更便宜,也有助于抵消美国关税对中国出口产品造成的影响”。

2.出口企业利润缓冲: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美国关税相当于一部分利润被征走。然而人民币贬值后,每收回1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关税造成的利润损失。特别是对于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汇率贬值所带来的额外汇兑收益,能帮助企业维持经营,避免因为关税导致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

3.效果呈现:自贸易摩擦升级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印证了这一缓冲机制。2018年至2019年期间人民币从约6.3贬值到7.1左右,跌破了“7”这一重要心理关口。

当时美国对华关税最高为25%,而人民币全年贬值幅度约6%,在客观上为出口企业减少了一部分压力。进入2025年,随着特朗普推出新一轮关税,人民币再度走低。2025年4月10日,在岸人民币一度跌至1美元兑7.3518元,创下自2007年以来近18年的最低值。离岸人民币也同步下探,有报道指出离岸人民币已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市场普遍预期北京方面将允许人民币温和贬值来对冲关税影响、提升出口商品的吸引力。Malayan银行分析师就指出:“鉴于特朗普目前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问题上,人民币可能会继续温和贬值,当局则尽力确保贬值不会过度无序”。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贬值并非没有代价或限制。货币走弱可能加剧资本外流和金融系统风险,提高中国进口商品(如能源、芯片等关键物资)的本币成本,并在国内引发通胀压力。因此,中国央行在使用汇率工具时相当谨慎,往往通过加强外汇管制、干预离岸流动性等方式防止汇率出现恐慌式贬值。比如2019年8月人民币破7后,中国人民银行就强化了逆周期调节,防止市场过度做空人民币。即便如此,在美国关税节节攀升的非常时期,人民币适度贬值仍被中国视为平衡外部冲击的关键缓冲垫,其实际效果也在数据中有所体现: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仅小幅下滑,显示出汇率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稳出口的作用。

中美最新关税政策及数据

中美双方在本轮贸易战中相继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关税措施。以下是双方最新关税政策和关税水平的概要:

美国方面: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2月3日起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额外加征10%关税,3月5日将该附加关税提升至20%。4月2日,美方再次加征34%,使针对中国的额外关税累积达到54%。由于中方实施对等反制,美国总统随即威胁再加征50%,并在4月9日付诸实施。由此,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总体关税税率飙升至 125%,涵盖几乎全部自华进口产品。这一税率前所未有地高,意味着一件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后关税成本将超过其原始价值的一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5年4月9日,美国对华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已达104.3%,远高于贸易战前不足3%的水平。

中国方面:作为回应,中国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也在同步提高。2025年4月4日,中国宣布对所有自美进口商品在先前关税基础上追加征收34%,使平均关税水平达到84%。这一税率远高于中美贸易战初期的反制力度(此前中方关税约为25%)。根据PIIE数据测算,目前中国对自美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约106.6%,实现了在关税水平上对美方的对等反制。换言之,中美两国已对彼此几乎100%的贸易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贸易往来成本空前高企。

上述关税政策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这次针对全球多国推出的“对等关税”计划中,不仅中国关税被推至高位,其他一些国家也名列征税清单。例如特朗普曾举例称欧盟对美产品征税39%,因此美方将对欧盟商品征收20%关税;又如柬埔寨的关税被列为最高,达49%。

不过,在面对国内外强烈质疑后,美国政府宣布对除中国以外的多数国家暂缓90天实施新关税并降至10%。也就是说,像柬埔寨、越南等国在未来三个月暂时未被立即施加预告中的高额关税(柬埔寨49%、越南46%等)。 

而中国则被明确排除在外,惩罚性关税即时生效且达最高幅度。这一差别待遇凸显出特朗普政策的针对性,也使得中美贸易冲突进一步升级为两国间的全面贸易对抗。

柬埔寨在本轮关税政策中的表现

在中美贸易战此轮升级中,柬埔寨作为一个第三方国家受到各界的关注。原因在于:一方面,柬埔寨并非美中贸易摩擦的直接参与者,却可能因产业链转移而意外受益;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全球征税清单起初将柬埔寨纳入高税率行列,给这个小国带来了不确定性。以下分析柬埔寨的表现及其在中美供应链重构中的角色:

柬埔寨工业园产业或将在本轮关税战中因祸得福

“转单”受益者: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一些在中国的制造企业开始将产能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且未受关税波及的国家,柬埔寨就是主要目的地之一。大量中国工厂在柬埔寨设立或扩建生产基地,以规避美国对中国的高关税。据报道,2016年柬埔寨对美出口额约30亿美元,到了2024年已飙升超130亿美元,相当于柬埔寨GDP的近30%。目前柬埔寨国内超过一半的制造工厂由中资拥有,累计中国投资约达90亿美元。这些中资工厂大多生产服装、鞋类、家具等制成品,再出口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经由柬埔寨出口等于绕开了美方对“中国制造”的关税壁垒;而对柬埔寨而言,这带来了就业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正因如此,有分析称柬埔寨成为中美贸易战的“转单赢家”之一。

未被加税的窗口机遇:在特朗普最新宣布的关税措施中,柬埔寨原本名列被征收49%关税的名单之中,这一税率甚至高于对中国最初设定的34%。此消息一度令外界担忧柬埔寨的出口前景。

然而,很快美方对非中国经济体的关税实施按下“暂停键”,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暂时享受90天的关税豁免(仅需承担普遍性的10%基础关税)。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柬埔寨出口商并未立刻遭受预期中的高额关税打击。相反,由于中国商品被加征重税,一些美国采购商可能加速把订单从中国转向关税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只要柬埔寨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对美出口关税待遇(哪怕是10%的普遍税率),就依然具备承接转移订单的优势。从近期趋势看,在特朗普宣布对华加税之后,一些柬埔寨工厂主表示接到的美国订单大幅增加。例如柬埔寨一家中资服装厂商透露,自特朗普公布新关税后,其美国订单“成倍涌入”,表明美国进口商正在寻求中国以外的替代供应。

长期发展趋势:长远来看,柬埔寨在中美供应链重构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多个因素。若中美关税对抗长期存在,跨国制造业可能持续向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柬埔寨有望巩固其“替代制造中心”地位,带动本国工业化水平提升。同时,柬埔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将更加紧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对柬投资基建和工业园区,进一步将柬埔寨纳入自身供应链体系。这将强化柬埔寨作为中国商品出口跳板的功能,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柬埔寨的这种受益也伴随潜在风险。首先,过度依赖美国市场使其经济高度暴露于美方政策变化。一旦美国政府将矛头对准柬埔寨——例如认定部分“柬埔寨制造”产品实为中国转移产能而采取措施——柬埔寨经济将首当其冲。正如美国驻柬工商会会长Casey Barnett所担忧的,柬埔寨如此依赖对美出口,很容易成为贸易战中的“Collateral Damage”(附带损害)。特朗普政府已经表示将密切关注那些替代产地,以防中国借第三国“洗产地”来绕关税。其次,柬埔寨本土产业链和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承接高端制造,大部分吸引的仍是低附加值组装环节。若未来美国或欧盟提高原产地规则审查力度,要求更高比例的本地化生产比例,柬埔寨可能难以满足,进而削弱其作为替代基地的竞争力。

总的来看,柬埔寨在本轮加税博弈中短期受益、长期存忧:短期内凭借未被立即加税的空窗期以及中资涌入而出口激增,但长期发展取决于中美贸易格局走向和自身产业升级。可以预见的是,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的背景下,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将继续在大国博弈中寻找机会,但也需要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以实现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理性评析特朗普关税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以看出,特朗普对华持续加税使中美贸易争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烈度,也迫使中国采取人民币贬值等非常规手段予以应对。这场关税博弈的连锁反应不仅波及两国经济,还影响到诸如柬埔寨这样的第三方经济体。中国通过人民币贬值部分对冲了关税压力,暂时稳住了出口和经济预期;而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则面临更高成本,全球市场动荡不安。在这一过程中,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受到各界广泛质疑——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此高关税将如同给美国经济开刀,自伤甚深。美国国内股市也在消息公布后一度大跌,引发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恐慌。

有分析人士直言,特朗普将关税提升到极端水平的举动“没有明确战略,可谓鲁莽”。即便从贸易平衡的角度看,中美巨额关税也未必能达到特朗普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加速供应链绕开美国,令一些友好国家和美国企业蒙受损失。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在关税重压下保持经济稳定和就业不受大的冲击。人民币贬值只是权宜之计,未来中国可能还会通过扩大内需、多元化出口市场和推进产业升级来减少对美依赖,从根本上提升抗压能力。对于美国而言,历史经验证明贸易保护措施往往损人不利己:过高的关税最终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买单,并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在中美深度交融的经济现实下,“脱钩”并非易事,以极端关税施压更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共损。

理性地说,贸易争端最终仍需通过谈判解决。以牙还牙的关税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人民币贬值等对冲手段也非长久之计。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然加税举措,我们可以批判其短视和冲动,但同时也应看到这凸显了全球贸易体系亟待改革完善的一面。在多边框架陷入僵局之时,中美双方或许需要重新回到谈判桌,寻求新的平衡。而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经济韧性(如汇率调节能力)和供应链弹性,将成为未来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资产。

纵观未来,如果中美能就贸易问题达成某种妥协,人民币汇率有望趋稳,当前的高关税也可能逐步削减;但如果对抗长期化,那么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金融战工具可能继续被运用,全球贸易版图也将因此而改写。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关头,更需要各方保持理性克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避免陷入新一轮“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

文:孙英龙
责任编辑:潘美琪

作者孙英龙为旅居柬埔寨华侨,现为柬埔寨产经媒体Khmer Times中文网出版人、总编缉,普恩特商业董事、执行总裁,柬埔寨财经部产业顾问,柬埔寨华商投资协会副会长。从事产经媒体出版和产业投资超过20年,对柬埔寨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与经济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

 

上一个: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美经贸关系立场白皮书” 下一个: 比亚迪柬埔寨汽车组装厂,今年第四季度将开启运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246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