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兑现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关税的承诺,东南亚市场将面临海啸般的廉价中国商品冲击,这些商品将因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而大量涌入东南亚地区。与此同时,作为特朗普对所有进口商品普遍征收10%至20%关税的一部分,东南亚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也将受到关税壁垒的影响,形成内外夹击的困境,使挑战更加严峻。
构建东盟韧性贸易体系的重要性
这一局势要求东盟采取集体应对措施,而不是像2018年那样,各国单独与白宫谈判。若东盟能够果断且迅速行动,不仅能保护自身市场,还能引导更广泛的国家集团维护全球市场的开放性。
中国商品与资本转移:东南亚的机遇与隐忧
中国商品和资本的转移为东南亚企业带来了重要机遇,推动了区域产业链的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不少企业借助这一趋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开展加工生产并再出口至美国,从中获益良多。这种转移不仅促进了东南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深度嵌入,也为企业创造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新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生产工艺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助力东南亚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也有一些企业选择简单更换原产地标签,以规避贸易壁垒,使产品看似为东南亚制造。这种短期策略虽然在特定阶段有效,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尤其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正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严峻挑战。这迫使东南亚企业重新审视供应链布局,寻求更加稳健和具有韧性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中美贸易与技术竞争持续升级,东南亚各国政府也面临如何有效应对来自中国具有强大价格竞争力的进口商品的挑战。这些商品不仅涵盖经济型产品,还涉及高附加值领域,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市场的竞争压力。随着中国2024年贸易顺差创下9,9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印尼等国已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包括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税,旨在遏制不公平竞争并保护本地产业。此外,各国企业也在积极游说政府出台更多政策支持,以应对中国产能过剩和进口商品冲击所带来的市场压力。
历史视角下的启示:东南亚为何能从“中国冲击”中受益
关税往往具有连锁反应,报复和对等施压可能引发贸易战,最终只会削弱各国经济。回顾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美国市场曾因廉价中国商品的涌入而受到冲击,进而成为日后保护主义抬头的借口。然而,美国并非唯一经历中国进口增长的国家,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不仅成功适应,还从中受益。
东南亚同样从中国加入WTO以及《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中受益,这是中国入世后签署的首个重要自由贸易协议。在签订协议前,东南亚内部曾有担忧,害怕本地产业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被淘汰。相较于美国制造业,东南亚的工业面临着更直接的中国竞争,但并未因此遭受毁灭性打击。
在东南亚,“中国冲击”之所以未造成严重损害,是因为该地区的社会与经济结构能够灵活调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使调整更加顺畅,而企业加入区域价值链,也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多数失去工作和资产的人都能迅速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
自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来,东盟的全球出口已增长480%。自2010年起,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两倍以上,使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高速发展的全球化不仅带动经济增长,也使收益在社会中更均衡地分配。然而,不论市场多么灵活、增长多么迅速、社会保障多么完善,突然涌入的廉价进口潮仍可能对经济调整造成巨大挑战。
东盟的应对之道:构建韧性与集体力量
面对这一形势,东盟国家可以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以保护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利益。
首先,东盟各国需要协调一致,制定集体应对方案。大国往往倾向于与个别国家直接谈判,而非考虑整体地区利益。因此,印尼等个别国家在单独行动时可能影响力有限,但若东盟整体联手行动,其影响力和谈判杠杆将大幅提升。通过区域合作,东盟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强的代理权和影响力,这对于应对美国贸易政策尤为关键。
其次,东盟及各成员国应善用现有的区域及多边贸易承诺,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例如,现行的贸易救济机制可以帮助东盟国家应对进口激增和不公平定价问题,这些措施不仅符合国际贸易协议,也能有效保护本地产业,避免经济结构受到剧烈冲击。这类措施的实施,可以为调整产业提供缓冲时间,同时让各国政府更好地评估如何支持国内制造业。
最后,东盟必须积极与中国展开对话。通过与中国政府的沟通,东盟可以在贸易波动面前获得必要的法律和正当保障措施,同时寻找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长期解决方案,例如推动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合作。
东盟已拥有包括中国在内的成熟合作机制,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不仅建立了官员和部长级别的沟通渠道,还设有尚未完全运作的领导人会议机制,可在危机时刻协调应对。这正是让 RCEP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
东盟地区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成功嵌入和整合,而这基于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的信心。尽管该体系目前正面临挑战,但远未瓦解。东盟的经济规模足以让其在维护全球贸易体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果东盟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它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本文作者:Mari Pangestu, 印度尼西亚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Shiro Armstrong,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
编译:刘颖
责任编辑:潘美琪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